世界帕金森日,让生命不再害怕“颤抖”
2022-04-11 来源:原创 阅读数:846

欧洲帕金森病联合会从1997年开始,将每年的4月11日确定为“世界帕金森病日”(World Parkinson's Disease Day)。

 微信图片_20220411101740.jpg

帕金森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近些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提升,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而40岁以下发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较少见。已经成为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三大杀手”。我国65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大约是1.7%,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为散发病例,仅有不到10%的患者有家族史。预计2040年全球患者数量将达到1200万人。帕金森,从最初的罕见病逐渐变得不那么罕见了。

 

帕金森病的症状和现况

帕金森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通常很难发现,首发症状通常是一侧肢体的震颤或活动笨拙,进而发展到对侧肢体也同样出现症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静止时抖动)、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

近年来,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也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主诉,它们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甚至超过运动类的症状。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也无法治愈疾病。


该病主要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脱失。多巴胺能神经元在控制人体随意运动和调节姿势位置中起着关键作用。导致这一病理改变的确切病因仍不清楚,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目前针对帕金森病,中国患者中仅有40%左右的就诊率,其中少于40%就诊的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


脐带血——治疗帕金森病的新助力

迄今为止,药物对帕金森氏病的治疗还极为有限,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疾病的进展。因此仍需研究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能够长期有效地控制症状,从根本上针对治疗帕金森氏病

随着人们对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医学家发现,脐带血中的干细胞具有很好的自我复制自我更新多向分化等特点,既可以保持自身细胞的特性,又可以分化成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可以在组织修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为治疗帕金森氏病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其中一类新的脐带血干细胞种类被称为脐带血多能干细胞。这类细胞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有多向分化潜能。脐带血多能干细胞在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领域已有一定的相关研究,通过使用神经生长因子可以诱导这些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细胞。

脐带血多能干细胞与其他种类的干细胞相比具有特殊的优势:

(1)来源更充足。

(2)不牵涉伦理问题。

(3)对供者无影响。

(4)不易产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通过采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脐带血多能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大多数细胞(90%)在经过全反式维甲酸处理5-8天后表现出典型的神经元的形态,当处理后10-12天,这一变化更加明显,细胞形成更长的分枝状突起。当以不同剂量的全反式维甲酸处理10-12天后有35%细胞分化形成神经元细胞样形态。研究证明通过全反式维甲酸的诱导,可使脐带血多能干细胞分化成为有功能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这种诱导后产生来自脐带血多能干细胞的神经元能够表达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胺转运体,并在钾离子刺激下分泌多巴胺。这一结果证明脐带血多能干细胞可以诱导产生多巴胺能神经元,对神经系统起到修复作用,这将为治疗帕金森氏病提供新的途径。1


国内外的其他研究显明显效果

德国汉诺威医学院的Florian Wegner教授及其团队在2014年成功的采用脐带血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进行体外培养成功的获得了多巴胺能神经元,并发表在《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上。2


2015年,Florian Wegner教授在《Cell Transplantation》杂志上发表了后续研究结果。FlorianWegner教授团队尝试将脐血来源的iPSC在帕金森综合征大鼠体内的纹状体部位进行移植,并在移植21天后的大鼠体内依然可以检测到相当数量移植的多巴胺神经元细胞,表明通过脐血来源的iPSC诱导分化成的多巴胺神经元可以在生物体内正常生存,该研究表明采用脐带血作为细胞来源治疗帕金森症是有希望的。3


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宫殿荣教授首创寰枕间隙侧方穿刺术,并将其作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移植的独特途径。该研究纳入了31例帕金森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3.5岁,平均患病时间为8年,采用寰枕间隙侧方穿刺术将已经复苏处理的脐带血单个核细胞5 mL缓慢注入患者的枕大池,在治疗前后,采用国际通用的帕金森评估量表第Ⅱ部分、第Ⅲ部分(UPDRSⅡ、Ⅲ)、帕金森非运动症状评价量表(NM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为患者进行评分。在治疗后1、3、 6、12个月,结果显示各评分均持续下降,并在统计学上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此外,在治疗后1个月,NMSS及PSOI评分显著下降,并在12个月的随访期间取得进行性改善,这提示该研究对于帕金森患者非运动症状起效较快,并且疗效显著持久。综上所述,经寰枕间隙侧方穿刺术移植脐带血单个核细胞治疗能显著改善帕金森患者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延缓病情的进展。4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脐带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脐带血将会在帕金森病及其他更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

【1】李晓红. 脐带血多能干细胞对帕金森氏病的治疗潜能[D]. 山东大学, 2012.

【2】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midbrain neurons from human cordblood-derived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3】Striatal Transplantation of Human Dopaminergic NeuronsDifferentiated from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Umbilical CordBlood Using Lentiviral Reprogramming

【4】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研究